10.【益揚觀點】提出需求,不靠情緒靠數據──讓對話有依據,才會有結果
- 益揚顧問
- 6月28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6月29日
提需求,不是情緒陳述,而是問題提案。當你能說得清楚,改變就有可能發生。

有位與我熟識的年輕人資工作者,常常與我分享她在工作中遇到的現場情境。有次她帶著疲憊的神情說:
「我最近根本沒休息,每天進公司處理大小事,總務、會計、人資我一個人包……」
「我真的撐不住了,我要跟主管開口要人。」
她說得很誠懇,也的確辛苦。但當我問她:「那妳打算怎麼說服主管同意?」她說:
「我會好好跟主管說明現在多忙、有多累、有多撐不下去,希望主管體諒我、支持我。」
我理解她的立場,但也不得不提醒她一句:
「光靠『說得多慘』,說服力還是不夠的,要讓數據幫妳說話,才談得下去,也談得出來。」
為什麼光靠「我好累」說服不了主管?
因為在資源有限的現實中,「主觀的感受」很難變成「客觀的決策依據」。
即使主管認同你很辛苦,但要為你的辛苦買單(例如:多請兩個人),他需要更具體的判斷基礎。
如何讓「要人」這件事更有說服力?
我請她回去準備以下幾個關鍵資訊:
1. 出勤數據
列出近一個月的打卡紀錄,讓主管看到「連續多日無休」不是情緒,而是事實。
2. 工作任務盤點
把人資、總務、會計三個職務的工作任務清楚列出來,讓主管知道她不是偷懶,而是真的做不完。
3. 工時預估與人力需求對應
試著估算每個職務需要的時間,例如每週處理報稅事務要多久、考勤統計要花幾小時、總務日常作業平均占多少工時……
若每個工作項目都明顯逼近一個完整人力的負荷(例如:週工時 35~40 小時),就等於提供了人力需求的客觀依據。
顧問觀點:不要只是陳情,要能建議方案
對主管來說,光是聽你抱怨,壓力會轉嫁給他,但如果你帶著資料與建議來對話,他會感覺你是來解決問題的,而不是來製造問題的。
你可以這樣說:
「我盤點了目前的工時與任務分配,目前這三個職務的工作量都接近一人份,若仍由我獨力承擔,恐影響作業品質與時效。我建議是否可以考慮針對OO職務先釋出職缺,若預算有限也可以考慮外包O部分工作。」
這樣的表達,不只是說「我受不了了」,而是說「我受得了,但代價不合理,且有更好的方法可行」。
結語:讓溝通有憑有據,才可能有決定、有改變
我們在企業裡見過太多提案被駁回,不是因為不合理,而是因為說服力不夠、數據不足、感情用事。
表達情緒是事實,
提出數據是能力,
能用數據支持情緒,才是專業。
讓數據幫你開口,能減少誤會、增加理解,也讓主管從「主觀評估」走向「理性判斷」。
在資源有限的組織中,不是說誰比較累、誰就該被補強,而是誰能說得清楚問題在哪裡、解法是什麼。
而數據,正是你說得清楚的開始。
給提出需求的你:三步驟自我檢查
我是否能具體說明目前的情境與遇到的問題?
我是否能提供支持觀點的事實依據(數據、流程、時數、案例)?
我是否能提出具體的建議方案?
當你能清楚回答這三個問題,你說出口的,就不再只是情緒或抱怨,而是一份具備行動可能的提案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