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05.【益揚觀點】績效考核不是不信任主管,而是讓判斷有依據、有空間討論

  • 作家相片: 益揚顧問
    益揚顧問
  • 6月24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已更新:6月26日

制度的存在,不是為了否定主管的經驗,而是為了讓表現能說得清、做得穩、走得遠。


ree

我們曾協助過一家企業,內部從未建立正式的績效考核制度。原因很簡單,老闆娘一向認為:

「我的員工表現怎麼樣,我自己最清楚,不用考核啦。」

這不是她不關心員工,恰恰相反,她很投入,幾乎天天都在現場巡視、參與大小事務。她信任自己看人的直覺,也相信主管自然知道誰值得肯定、誰需要提醒。

這樣的自信,在中小企業中並不少見。但我們想說的是:

績效考核的存在,從來不是為了懷疑誰,而是為了讓整個組織學會怎麼說清楚、說公平。

 

當表現只能靠「主管心裡有數」,團隊的信任也會隨之模糊

在沒有明確績效制度的組織裡,最常見的現象包括:

  • 員工不知道自己的表現好壞,努力與否無法具體評價。

  • 一線主管習慣用「印象」決定誰升遷、誰被提醒。

  • 管理者之間的標準不一致,導致部門間氛圍與士氣落差大。

  • 表現優秀的人逐漸失去成就感,而邊緣的人則習慣躲在模糊地帶。

漸漸地,大家學會的不是「怎麼做得更好」,而是「怎麼不要被看到錯誤」。而這,正是組織學習力開始流失的時候。

 

制度,是為了讓對話可以發生,而不是讓對立加劇

績效考核不是填表打分數那麼簡單,它的真正意義在於:

  • 建立具體標準,讓主管能說清楚期待。

  • 提供反饋機會,讓員工知道如何進步。

  • 避免誤會或偏見變成正式評價

  • 幫助企業積累組織記憶,為未來決策提供依據。

很多企業主抗拒績效制度,怕的是「複雜」、「僵化」、「增加對立」;但事實上,缺乏制度才更容易讓情緒主導、讓不滿悄悄累積。

 

顧問觀點:考核不是不信任,而是給主管更好的工具

我們理解,有些主管其實不是不願意溝通績效,而是不知道怎麼說、怕說錯、或說了反而讓關係變僵。

這正是績效制度存在的另一個價值:給出一個有依據、可討論、雙向互動的對話平台

  • 當主管有明確標準,就不需要靠印象行事。

  • 當員工有回饋機制,就能理解哪些是短板、哪些是亮點。

  • 當評價有紀錄,就不再只是「誰說了算」,而是「大家說得清楚」。

真正成熟的管理者,不怕被檢視,而是願意透過制度,讓判斷變得可以說明、可以被理解。

 

結語:讓努力被看見,是一種對人的尊重

益揚顧問長期陪伴企業建立管理制度,我們發現:員工不怕被評價,他們怕的是不知道標準在哪裡,也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,才算好。

制度不是為了制約,而是為了創造公平、累積信任。

當組織願意讓「判斷有依據、努力有出口、對話有空間」,績效考核就不再是壓力,而是共同成長的開始。

留言


山水謙庭

110 台北市信義區基隆路一段420號4樓 
Tel: (+886)-2-8772-1415
Fax: (+886)-2-8780-1417
Mail: qqeleven2001@ssct-law.com

 

© 2025 by 山水謙庭國際法律事務所

 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