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4.【益揚觀點】太佛心的老闆,反而撐不起一間長久的公司
- 益揚顧問
- 6月23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沒有制度承接的善意,最終可能變成壓力、不公平,甚至是失控的文化風險。

我們曾輔導過一家企業,老闆可說是員工口中的「老好人」──
脾氣好、沒架子,對員工極為尊重,幾乎有求必應。
加薪?可以談。調班?會配合。員工說累,就少一點工作;員工說想離職,就再談一點補貼。
你說這家公司管理鬆散嗎?不完全。員工其實也都還算認真,也對老闆頗有忠誠度。
但問題是:他們失去了分際,也失去了動力。
當溫柔成為慣性,組織會出現這些現象:
員工有需求不會循正常管道申請,而是直接談判或施壓(例如:揚言離職)。
不想學、不想改、不想承擔,因為知道老闆總會讓一步。
對資源與福利的感受,從「感激」變成了「理所當然」。
把制度視為「參考用」,真正的規則是「看這次鬧得夠不夠大」。
久而久之,這家公司出現一種奇特的文化:不是照規則走,而是照關係走;不是問制度,而是試底線。
顧問觀點:善意沒有制度支撐,會變成一種風險
這樣的企業,其實不是管理失敗,而是管理的善意沒有被制度承接。
老闆「寧願不當壞人」,員工「學會如何逼老闆讓步」,雙方都無惡意,卻一起走進了制度失控的迴圈。
這並不是個案。我看過太多中小企業在發展初期仰賴「親情化管理」,用人情維繫向心力;但當企業成長、人員擴編,沒有制度作為支撐的善意,就會變成不公平的源頭。
最努力的人領得跟最會爭取的人一樣多,最安靜的人得不到照顧,最會喊的人變成「關鍵人才」——這不是溫暖,是失衡。
真正的善意,是讓規則說得準、制度說得清
一間有溫度的公司,不代表可以什麼都彈性、都靠感覺處理。
反而應該透過清楚的制度設計,來承接老闆的善意,讓員工知道:
什麼是合理、什麼是例外。
怎麼申請、怎麼衡量。
哪些事情是對所有人都一樣的原則,而不是看交情、靠關係。
只有這樣,善意才不會變質,公平才有機會落實,組織也才有機會穩定成長。
結語:溫柔不該是管理的對立面,而是制度的起點
益揚在企業診斷中常遇到這種「好人老闆帶出文化混亂」的案例。我們一再強調:
真正有效的管理,是善意+制度,而不是感覺+應變。
當人情壓過規則,組織的動能就會消失;當公平沒有制度作支撐,最終失望的也會是那些曾經願意相信的人。
讓制度說話,是為了讓善意更長久。
Comenta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