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3.【益揚觀點】他們不是怕做錯,是怕被討厭:當人際關係成為年輕人的職場主課題
- 益揚顧問

- 6月21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這一代年輕人不是不重視能力,而是在追求表現的同時,更在意人際界線、心理安全與被接納感。他們的焦慮,不只是能不能勝任工作,而是會不會被誤解、被排擠、被否定。

有一次,我與一群尚未進入職場的研究所學生談話。原本預期他們會問:「進公司要準備什麼技能?」、「怎麼快速上手?」或是「薪資怎麼談比較好?」
但他們問的是:
「跟女同事太友好會不會讓人覺得我越界?」
「如果拒絕聚餐,會不會被主管覺得我難帶?」
「我該怎麼關心同事,又不會被當成騷擾或多管閒事?」
這些問題出乎我意料,卻也讓我清楚地意識到一件事:這一代年輕人,焦慮的,不只是做得好不好,而是「人際互動中,會不會一不小心出錯」。
能力不焦慮,人際才焦慮
我們那一代進入職場時,關注的多是「怎麼做才對」、「怎麼做比較有效率」;但現在的年輕人,更多在意的是:「這樣做,別人會怎麼看我?」
他們不是不重視表現,而是意識到——表現得好,未必等於被接受;做對事,也可能被解讀為不合群。
從這些提問中,我看到的不是「玻璃心」,而是:
對人際互動的極度敏感
對權力與關係的高度意識
對「被誤解」這件事的誠實擔憂
這些,其實都是把人際關係放在高度優先順序的表現。他們不是不想融入職場,而是想知道:在這裡,我能不能安心地做自己?
數據證明:年輕人留不留,關鍵在「人際感受」
根據 2023 年《Deloitte Global Gen Z and Millennial Survey》報告指出,Z世代對職場中「心理安全感」與「人際品質」的重視程度,已超越升遷與高薪。
國際顧問公司Gallup也發現,新世代員工的被接納感與團隊信任程度,會直接影響他們是否願意留下,以及工作投入程度。
換句話說,人際關係不再只是「等資歷久了自然會懂的東西」——而是年輕人衡量職場好不好、值不值得留下的關鍵。
顧問觀點:與其說怕誤會,不如說他們渴望被理解
當年輕人面對職場時,第一個提問是:「我怎麼做,才不會被當成多事的人?」這不是神經質,而是一種對人際風險的超高敏感與文化適應焦慮。
很多主管聽到這些問題會笑說:「你想太多了啦,我們以前哪會這樣顧慮?」
但這樣的反應,恰恰證明了一件事:我們從未把人際互動的安全感當成組織管理的一環。
對年輕人來說,人際互動不是「軟實力」,而是「生存能力」。
他們不只是想表現好,更希望不會在努力的過程中被誤會、被孤立、或被貼上不合群的標籤。
結語:建立信任,比建立制度還重要
益揚長期在組織中協助企業進行文化診斷與溝通策略,我們看到不少公司積極建立規則、制度、流程,但往往忽略了最根本的一件事:
員工會留下,不是因為你制度寫得多清楚,而是因為他覺得這裡可以放心做自己。
當新世代不再先問「我該怎麼努力」,而是先問「我這樣會不會被排斥」,企業就該意識到:文化該更新了,信任才是最穩固的制度。



留言